為您科普家譜的歷史,快來看看吧
家譜,又稱族譜、家乘、祖譜、譜牒、宗譜等,可以說是一個家族千年延承的“史記”。它是中國宗法制度的產物,不僅可以區別姓氏源流,可作為尋根認祖、地理方志、歷史傳記等的參考資料,也必然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。家譜是中國特有的文化遺產,古語就有“國有史、 方有志 、家有譜”的說法。由此可見,家譜在歷史學、民俗學、人口學、社會學和經濟學等的研究中,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家譜的歷史源遠流長。目前可知的家譜檔案實際上可以追溯至殷商時期,距今已有三千多年。在目前可知的十多萬甲骨殘片之中,令人印象深刻和爭論最多的就包括今天要和大家一起了解的“家譜刻辭”。家譜刻辭(亦稱兒(倪)氏家譜刻辭)上下可達22cm,最大寬處為22.5cm,為一扇形牛肩胛骨的殘存下半部。其上刻有字共54個,記載的是一段極為完整的商代兒氏家族世系,所以又有兒氏家譜之說,全片除右上角的“貞”字外,由左至右13行,第一行五字,其余每行四字,羅列著共十一代十三人的父子、兄弟等血緣關系。甲骨卜辭中記載了一位被稱為“兒”的殷商貴族,追述了自己的先祖吹到炳的十一代的世系。其中父子關系十一人,兄弟關系二人。而炳后是否就是兒自己也值得的思考。商代目前從甲骨材料中來看,多為商王等天干廟號世系記錄多見,而這種私名性質并且記載完整的家譜體系實為不多見!